典型文献
20世纪上半叶京沪苏三地民族乐器改革研究(上)
文献摘要: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民族乐器改革主要沿着郑瑾文先生及其创办的"大同乐会"的乐器改革思想和刘天华及其"国乐改进社"对于民族乐器改革的思想,即不能简单地进行复制,要求具有创建性地进行改革."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20世纪上半叶京沪浙三地乐器改革,一方面是在一些乐器改革家(例如:郑瑾文、刘天华)的倡导下进行的;另一方面,是在三地的乐器制作作坊中展开的.三地的乐器行业都是以乐器制作作坊的生产模式出现,都是前店后厂或店厂合一.店面规模也都很相似,没有销售柜台,只有一间门脸,而且多集中在一个区域.北京乐器作坊多以京胡铺子为主,因此,在对胡琴(二胡、京胡)的音质、形制的改革较多,品质提升显著.上海多丝弦作坊,并且是全国民族乐器制造行业的原料集散地.因此,上海的乐器改革则主要体现在郑瑾文先生的乐器改革思想及其所创立的"大同乐会"的音乐实践中.苏州乐器作坊主要生产与说唱、戏曲相关的丝弦乐器、笛管笙、锣鼓等乐器,同时对丝弦的制作有着重要的传承与发展.京沪苏三地乐器制造业对传统民族乐器的改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乐器改革的开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文献关键词:
20世纪上半叶;京沪苏;民族乐器改革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赵春婷
作者机构: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赵春婷-.20世纪上半叶京沪苏三地民族乐器改革研究(上))[J].乐器,2022(03):14-16
A类:
京沪苏,民族乐器改革
B类:
上半叶,改革研究,中国民族乐器,大同乐会,刘天华,国乐改进,精粹,面容,容纳,打出,沪浙,改革家,乐器制作,乐器行,生产模式,店面,柜台,一间,门脸,多集,京胡,铺子,胡琴,二胡,音质,形制,品质提升,多丝,丝弦,乐器制造,制造行业,集散地,所创,音乐实践,作坊主,说唱,戏曲,弦乐器,笛管,锣鼓,传承与发展
AB值:
0.287869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