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不同代谢当量的握球运动强度对PICC置管后导管并发症及运动疲劳感的影响
文献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代谢当量(MET)的握球运动强度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导管并发症及运动疲劳感的影响。方法:研究类型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2020年4月至2021年8月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行PICC置管9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30例;以MET衡量上肢握球运动强度,3组患者分别对应1~2 METs、2~3 METs、3~4 METs的运动强度,3组患者握球运动时均佩戴显示运动耗氧量的运动手表,均每日握球运动300组/d,三餐后2 h分3次开展,每次100组。PICC置管第3天采用多普勒彩色超声测量静息状态与达到目标运动强度运动10 min后的腋静脉最大血流速度(Vmax)与最小血流速度(Vmin),在置管第7天、置管第14天采用多普勒彩色超声完成上肢静脉血栓分级诊断;并记录PICC置管14 d内导管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堵管、静脉炎、穿刺点出血、导管移位)及PICC置管3~14 d患者运动后的主观疲劳感。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或秩和检验;计量资料3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两两比较采用LSD法,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1~2 METs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54.60±10.45)岁;2~3 METs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55.70±11.07)岁;3~4 METs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55.25±10.93)岁。1~2 METs、2~3 METs、3~4 METs组患者运动达标10 min后的腋静脉Vmin、Vmax均显著高于同组静息状态下的Vmin、Vmax,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3组患者静息状态下与运动达标10 min后的腋静脉Vmin、Vmax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3组患者置管7 d、14 d内的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0.00%(3/30)比6.67%(2/30)比6.67%(2/30),20.00%(6/30)比13.33%(4/30)比10.00%(3/30)](均
P>0.05)。3组患者置管14 d内堵管、静脉炎、穿刺点出血、导管移位及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1~2 METs组运动疲劳感比例低于2~3 METs组及3~4 METs组[26.67%(8/30)比53.33%(16/30)比76.67%(23/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1~2 METs、2~3 METs、3~4 METs运动强度下的PICC置管患者腋静脉血流速度、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及其他导管并发症发生率相当,考虑运动疲劳因素,1~2 METs的运动强度适宜作为PICC置管14 d内的握球运动强度。
文献关键词:
代谢当量;握球运动强度;PICC;腋静脉血液流速;上肢静脉血栓;导管并发症;运动疲劳感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窦守坤;夏瑰丽;柳泽琴;万鑫;张静;程庆
作者机构:
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国际医学部,深圳 51800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窦守坤;夏瑰丽;柳泽琴;万鑫;张静;程庆-.不同代谢当量的握球运动强度对PICC置管后导管并发症及运动疲劳感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22(12):1734-1739
A类:
握球运动强度,腋静脉血流速度,腋静脉血液流速
B类:
代谢当量,PICC,置管,导管并发症,运动疲劳感,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研究类型,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南方医科大学,METs,佩戴,耗氧量,动手,手表,三餐,餐后,彩色超声,超声测量,静息状态,达到目标,目标运动,最大血流速度,Vmax,Vmin,上肢静脉血栓,分级诊断,并发症发生率,堵管,静脉炎,穿刺点,导管移位,秩和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LSD,血栓发生率
AB值:
0.154027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