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ILED
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朱熹与王船山的心性论之异同
文献摘要:
心性关系问题是贯穿宋明理学发展的基本问题,就朱熹与王船山而言,二者均主张心具理,反对心即理,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朱熹强调性为心之本,达到化人心为道心的目的,而船山则强调心因性而成,心在性的实现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二者在心性关系上的观点之所以不同,则是因为他们各自的思维方式有异:朱熹虽然认为形而下之经验存在是由理气共同构成的,但他始终认为天理是唯一的本体,气则与形而下的万事万物同样以天理为根本;王船山不仅肯定天理的本体地位,同时认为气也是本体,理与气是一体之两面,相互为体.二者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也导致了他们价值关切的不同:朱熹致力于建构儒家的天理本体论,为人的经验生存确定本体论依据,认为人的价值在于实现天道;王船山则关注人的经验生存,肯定人道的价值就在于人的能动性.
文献关键词:
心;性;朱熹;王船山;体用
作者姓名:
马萍萍
作者机构:
山东大学 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100
引用格式:
[1]马萍萍-.朱熹与王船山的心性论之异同)[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22(04):10-18
A类:
心具理
B类:
朱熹,王船山,心性论,宋明理学,基本问题,心即理,不同之处,道心,调心,心因性,实现过程,系上,形而下,理气,始终认为,天理,万事万物,两面,本体论,定本,人的价值,天道,定人,人道,人的能动性,体用
AB值:
0.34457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