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ILED
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无穷的远方"与诗学的归途——李修文散文论
文献摘要:
1935年,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以一位"诗人批评家"的身份分享了他的书写经验,在他看来,散文写作尤为重要的是"散文的心",其后才是"散文的体".郁达夫所体会之"心",存乎于"五四"运动所发明的"个人",不过"个人终不能遗世而独立,不能餐露以养生,人与社会,原有连带的关系,人与人类,也有休戚的因依的……"①此时距《沉沦》里那个去国怀乡的青年痛呼"祖国"已去十余年,而不久后作家在硝烟弥漫的大地上又开始了后半生的漂泊,更为深刻地嵌入民族的命运.对于"五四"一代作家,最为艰难的莫过于面对个体诗学的变革,那些彷徨或孤绝的身影,悲恸和呐喊的声音,自然并非单单来自语言的革命或技法的革新,更是在历史的变局中,每一个书写者主体的碰撞与重建.
文献关键词:
作者姓名:
姜肖
作者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引用格式:
[1]姜肖-."无穷的远方"与诗学的归途——李修文散文论)[J].扬子江文学评论,2022(06):103-106,112
A类:
李修文
B类:
无穷的,远方,诗学,归途,散文,文论,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二集,导言,言中,批评家,写经,看来,五四,人与社会,连带,人与人,休戚,时距,沉沦,那个,怀乡,十余年,不久,硝烟弥漫,后半生,漂泊,莫过于,体诗,彷徨,身影,悲恸,呐喊,单单,自语,技法,书写者
AB值:
0.51793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