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双工联动"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
文献摘要:
2011年,我国18个部门和组织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志愿者队伍联动服务机制".目前,"双工联动"(编者注:志愿者又称为义工)模式在多地扎根落地,已在培育志愿精神、提供公共服务、塑造关爱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健全志愿服务体系""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的工作要求.在此过程中,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面临着各自的发展问题及两者间的边界与角色模糊的挑战.对此,如何通过厘清"双工联动"模式内在运作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突破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各自发展的限制,以实现优势互补与互动共生、发挥"双工联动"最大化效益以及畅通"双工"协同参与社会治理路径,成为亟待探讨的重要议题.
文献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李晓凤;龙嘉慧
作者机构:
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学系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李晓凤;龙嘉慧-."双工联动"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J].中国社会工作,2022(07):26-29
A类:
B类:
双工联动,强社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志愿者队伍,服务机制,编者注,义工,志愿精神,关爱,爱文,国国民,第十四,十四个五年规划,远景目标,志愿服务体系,规范市场,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参与社会治理,治理的途径,工作要求,角色模糊,优势互补,互动共生,协同参与,治理路径
AB值:
0.311682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