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早期国内和声学教材之对比
文献摘要:
和声作为作曲技术理论传统四大件的课程之一,是传入最早、教材最多、适应面最广的课程,是任何一个音乐生所需要必备的理论知识.和声在中国的教学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至今已有大量的作曲理论家在致力于研究和发展和声学,从社会背景角度我们可以将有史以来的和声学教材分为:1949年之前的引入阶段,到1979年改革开放前的探索研究阶段,以及改革开放后至今融合发展三个阶段.但不同时期的和声学教材之间即相互联系又相互差异.表面体现在引入的地区或作曲家、和弦的名称以及章节分类等内容上;实则表现在理论体系的差异、编排教材的逻辑等内容上.本文抽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国内早期较有影响力的五本和声学教材:高寿田《和声学》、萧友梅《和声学》、吴梦非《和声学大纲》、普劳特《和声学理论与实用》(贺绿汀译)以及邱望湘《和声学初步》进行比对.
文献关键词:
基础低音;阶级体系;和声学教材;拉莫;萧友梅
作者姓名:
李芹
作者机构:
武汉音乐学院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李芹-.早期国内和声学教材之对比)[J].艺海,2022(10):62-67
A类:
和声学教材,邱望湘,基础低音,阶级体系
B类:
作曲技术理论,理论传统,大件,传入,乐生,一百多年,至今已有,作曲理论,理论家,社会背景,有史以来,探索研究,研究阶段,改革开放后,相互联系,作曲家,和弦,章节,实则,编排,抽选,五本,高寿,萧友梅,大纲,贺绿汀,拉莫
AB值:
0.266623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