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生产性劳动的转化及其理论效应辩难——从马克思《资本论》看奈格里和哈特的非物质劳动理论
文献摘要:
奈格里和哈特认为,生产性劳动在后工业时代发生了从马克思时代的物质劳动向"非物质劳动"或"生命政治生产"的转化,由此带来了一系列值得重视的理论效应.衡量商品价值的标准不再是劳动时间,取而代之的是"共同性"成为价值衡量的"质"的标准;相应地,无偿占有共同性成为资本剥削的主要形式,"诸众"成为资本剥削的主要对象.他们由此提出了新的生产劳动理论、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和剥削理论.通过深入研读马克思《资本论》及其手稿可知:(1)奈格里和哈特的非物质劳动概念,不仅混淆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而且混淆了物质生产和体力劳动以及精神生产和脑力劳动.(2)其生产劳动理论由于无视生产关系对生产目的的决定作用,无视生产目的对生产性劳动标准的决定作用,所以造成了资本主义生产性劳动的前提条件与本质规定的混淆.(3)其基于共同性和诸众的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剥削理论,混淆了不同质的社会关系,用非剥削关系模糊和遮蔽了剥削关系,从而用非阶级关系模糊和遮蔽了阶级关系.
文献关键词:
生产性劳动;非物质劳动;资本论;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王峰明;周晓
作者机构: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4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王峰明;周晓-.生产性劳动的转化及其理论效应辩难——从马克思《资本论》看奈格里和哈特的非物质劳动理论)[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2(01):46-59
A类:
B类:
生产性劳动,理论效应,辩难,资本论,奈格里,哈特,非物质劳动,劳动理论,后工业时代,生命政治生产,劳动时间,取而代之,共同性,价值衡量,无偿,资本剥削,主要形式,诸众,生产劳动,剩余价值理论,深入研读,手稿,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体力劳动,脑力劳动,无视,生产关系,生产目的,义生,前提条件,本质规定,剥削关系,遮蔽,阶级关系
AB值:
0.318644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