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民俗的表演性:表演理论、活态传承与公共文化实践
文献摘要:
表演理论是20世纪美国民俗学对于学界的重要贡献,其核心是"表演"和"语境".在表演理论提出以后,民俗学经历了从关注文本向强调语境的转向,使得以差异性为基础的本真性再次成为学术研究的中心议题.然而,在随后以"语境"为中心的研究实践中,研究者们逐渐开始质疑本真性问题存在的逻辑合理性以及在实际民俗活动中的可操作性,研究重点也由此从辨析民俗事象的真伪,转变为讨论本真性背后的权力关系和文化政治.正是基于对"本真性"的祛魅,在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实践中,学术话语所追求的本真性与实际操作中的共享原则之间的矛盾,便因此而消解,这为当代公共民俗学实践提供了去语境化和再语境化的理论支撑和实操可能.在此,以行动认同为旨归的"表演"(形式)在"语境"(意义)的"式微"中重新凸显,实现了民俗传统的实践回归.
文献关键词:
表演理论;活态传承;公共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姓名:
李牧
作者机构: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 江苏南京210008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李牧-.民俗的表演性:表演理论、活态传承与公共文化实践)[J].民俗研究,2022(01):21-32
A类:
美国民俗学
B类:
表演性,表演理论,活态传承,公共文化,文化实践,注文,研究实践,渐开,本真性问题,民俗活动,民俗事象,真伪,论本,权力关系,文化政治,祛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术话语,实际操作,共享原则,代公,公共民俗学,再语境化,实操,行动认同,旨归,式微,民俗传统
AB值:
0.287051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