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西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误读及其应对
文献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西方社会在正面解读中国发展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一些误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声音,主要表现为误导性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割裂性解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歪曲性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片面性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这些误读不仅造成国际社会对中国形象的曲解,为污蔑、诋毁、攻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基础,削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话语权,而且影响部分国内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此,我们要跳出"西方现代性"对发展道路的规定性,增强人们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认同;破解西方理论和话语霸权,提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力;解构西方的"民主/专制"叙事,构建民主的中国形象和多元制度共存的叙事;超越西方的价值预设,增强内生性价值认同与多元文明交流互鉴.
文献关键词:
西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误读;国际形象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潘娜娜
作者机构: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 青岛26658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潘娜娜-.西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误读及其应对)[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22(03):54-67
A类:
B类:
误读,国际地位,西方社会,中国发展,发展成就,误导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割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成果,歪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片面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形象,曲解,污蔑,诋毁,击中,义国,国际话语权,分国,归属感,跳出,西方现代性,规定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西方理论,话语霸权,国际影响力,辐射力,专制,越西,价值预设,内生性,价值认同,多元文明,文明交流互鉴,国际形象
AB值:
0.366872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