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共同富裕"的国际视域与中国话语
文献摘要:
中西方在共同富裕的表达乃至内涵上存在明显的差别,但都将其视为理想的社会状态和目标.西方关于共同富裕的表达在二战前后存在显著区别,战前的西方比较关注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如何走向收入公平,战后的西方提出通过所有制变化、分配制度调整、福利国家建设等走向共同富裕.马克思和恩格斯将共同富裕视为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共产主义制度和实行公有制前提下人类社会的共同目标,列宁发展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制度下尤其是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阶段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将共同富裕作为践行初心使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与推进改革开放事业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全面系统地提出发展生产与共同致富、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以便更快实现共同富裕、缩小地区差距、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切实改善困难人群的生活、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等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话语体系.
文献关键词:
共同富裕;西方社会表达;马克思主义内涵;中国话语体系
作者姓名:
丁建定
作者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
引用格式:
[1]丁建定-."共同富裕"的国际视域与中国话语)[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2(16):54-62
A类:
西方社会表达
B类:
国际视域,中西方,理想的社会,社会状态,二战,战前,资本主义私有制,收入公平,战后,过所,所有制,分配制度,制度调整,福利国家,国家建设,和恩格,恩格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共产主义,公有制,列宁,发展性,社会主义制度,过渡阶段,践行初心,初心使命,社会主义的本质,本质属性,推进改革,落脚点,共同致富,先富起来,实现共同富裕,地区差距,再分配调节,调节力,蛋糕,分好,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马克思主义内涵,中国话语体系
AB值:
0.399872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