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我国1949-1954年的政体、宪法形式及其反思
文献摘要: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是普选,该制度由若干板块构成,其中人大系统是主干,而在1949-1954年期间,上述因素还处于缺位状态.当时我国的政体形式有三个特征:政协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由政协产生中央人民政府;由中央人民政府产生其他国家机关,因此人民代表大会制应确立于1954年《宪法》而不是1949年的《共同纲领》.这一时期我国的宪法形式既不是单一文本的成文宪法,也不是不成文宪法,而是由《共同纲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政协组织法》和一系列宪法性文件构成的多文本成文宪法,这与我国历史上绝大多数由单一宪法文本构成的成文宪法有明显不同,是一种短期存在的特殊的成文宪法形式.在多文本成文宪法中,各文本效力有高有低,最高的应是最高机关制定、确立政体形式的宪法性文件;在这一模式下宪法性法律的情况较为复杂,其中有的是宪法的一部分,地位较高,有的是法律,地位较低.
文献关键词:
政治协商会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文本成文宪法;共同纲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政协组织法
作者姓名:
马岭
作者机构:
海南师范大学 法学院,海口 571127;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法学院,北京 102488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马岭-.我国1949-1954年的政体、宪法形式及其反思)[J].甘肃社会科学,2022(03):90-100
A类:
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政协组织法,多文本成文宪法
B类:
政体,法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普选,大系统,国家机关,此人,共同纲领,一文,不成文,宪法文本,文本构成,有高有低,有的是,政治协商会议
AB值:
0.132104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