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20世纪早期新式中国通史编纂的背景特征与意义——兼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之影响
文献摘要:
通史编纂一直是中国史学的重要传统.从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到郑樵以"会通"之义继之于后,再到章学诚"范围千古,牢笼百家,自为经纬,成一家之言",中国传统史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洋溢着浓郁的"通史家风".这种"通史家风"不仅在根本上规范着历史上浩如烟海的通史创作,而且也成为历代史家从事史学著述的最高理想.然而,近代以来,中国传统通史所秉持的既有价值体系和资鉴功能,已经无法应对社会转型的整体困境以及救亡图存的现实需要,编纂能够服务于凝聚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新式通史,成为"新史学"最重要的议题.从这一路径来看,20世纪早期的新史学家及新式通史著作的编纂者,他们的历史研究和新式通史编纂实践,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献关键词:
20世纪早期;新式中国通史编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
作者姓名:
杨四代;杜娟
作者机构: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博士后流动站;西南民族大学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杨四代;杜娟-.20世纪早期新式中国通史编纂的背景特征与意义——兼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之影响)[J].云南社会科学,2022(05):170-180
A类:
新式中国通史编纂,通史家风
B类:
背景特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识自觉,中国史,司马迁,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郑樵,继之,之于,章学诚,千古,牢笼,百家,自为,经纬,一家之言,传统史学,洋溢着,浓郁,浩如烟海,著述,近代以来,统通,价值体系,社会转型,救亡图存,现实需要,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国家建构,新史学,史学家,编纂者,历史研究
AB值:
0.293978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