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情动机制":21世纪文学中的"返乡"书写
文献摘要:
"返乡"是21世纪文学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对此类"返乡"书写的考察,首先应该确立一个思想坐标,而鲁迅的《故乡》无疑具有思想起点的意义.辛亥革命之后,鲁迅共有三次"返乡"经历,分别是1913年的"回乡省亲"、①1916年的"祝寿还乡"、1919年的"接母北迁回乡".三次"返乡"呈现出不同的心境.此时,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坚信民众运动可以改造社会,提出"到民间去";另一方面,胡适提出"整理国故"的主张,呼吁青年不再参加运动,回到古籍研究中去.在分歧日渐显露的不安气氛中,鲁迅写成了《故乡》.1923年,《故乡》被《新学制国语教科书》②收录.此后,关于《故乡》的阅读与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建设密不可分.在《故乡》诞生的百年时间里,它成为一个"建设民族国家"的原型故事,开创和建构了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返乡"书写模式.
文献关键词:
作者姓名:
张洪艳;逄增玉
作者机构:
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张洪艳;逄增玉-."情动机制":21世纪文学中的"返乡"书写)[J].当代作家评论,2022(05):4-10
A类:
B类:
情动,返乡,鲁迅,故乡,想起,辛亥革命,回乡,省亲,祝寿,还乡,北迁,迁回,心境,陈独秀,李大钊,坚信,民众运动,改造社会,胡适,整理国故,呼吁,古籍研究,显露,写成,新学制,国语,教科书,现代民族国家,民族国家建设,原型故事,中国文学,书写模式
AB值:
0.47964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