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近现代"群众"观念及其内在张力——"群众"概念两个层面的现代转换
文献摘要:
"群众"概念在近现代经历了从否定性涵义到肯定性涵义的转换,同时近现代历史客观上也显示了"群众"作为集体的力量和作为社会历史创造者的能量,但其间也凸显出对于"群众"的双重态度和矛盾心态;从另一层面而言,在历史文本和叙述中呈现出来的"群众"概念基本上是一个对象性、客体性概念.这些因素形成了近现代群众观念的内在张力.考察汉语语境中"群众"概念的源流,分析形成群众心理和群众意识的社会基础,认识其历史与现实问题,对当代社会确立公民主体性意识,避免西方现代"无(非)主体性"大众社会问题,促进现代"群众"承担社会主体性义务、责任和使命,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关键问题在于"群众"及其意象从对象(客体)性境遇,到"群众"或"人民"自身的社会历史主体意识及相应社会责任、义务自觉认同的转折.
文献关键词:
群众;对象性;非主体性;人民;民众
作者姓名:
李晔
作者机构:
南京审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李晔-.近现代"群众"观念及其内在张力——"群众"概念两个层面的现代转换)[J].江海学刊,2022(03):132-143
A类:
B类:
近现代,内在张力,现代转换,否定性,涵义,肯定性,社会历史,历史创造,创造者,其间,凸显出,历史文本,基本上,对象性,客体性,代群,群众观,汉语语境,成群,群众心理,群众意识,社会基础,历史与现实,当代社会,公民主体,主体性意识,社会主体性,责任和使命,境遇,历史主体,主体意识,非主体性
AB值:
0.475471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