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文学事件论形态演替与中国接受析疑
文献摘要:
正成为学术热词的"文学事件",究竟是确实提出了此前未有的新问题,还是仅用新标签重复着已有研究论题,这取决于对其学理演替的深入考辨.在此过程中可以发现,作为出处的、以阿特里奇为代表的英美文学事件论,是语言陌生化与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的结合性翻版.结合阿特里奇的后理论文集编者身份与伊格尔顿的"理论之后"主张分析,这一形态的出现与英美学界对理论的反思同步,它由此包含对理论的语言论盲点的批判,客观上引出了超越语言论之后的两种文学事件形态,即文学事件在法国当代理论中的差异形态,以及渊源于本雅明等德国思想的晚近戏剧研究中的历史形态.在推崇"不隔"的现代中国,接受"文学事件"时须构造一个突破可能性范式的中介,才能化其完整形态入中国母体,这在抒情传统与说书传统强盛的我国语境中颇具难点.文学事件论的中国接受,因而提供了西方文论中国化的防范性标本.
文献关键词:
文学事件;形态演替;中国接受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刘阳
作者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刘阳-.文学事件论形态演替与中国接受析疑)[J].汉语言文学研究,2022(02):43-51
A类:
形态演替
B类:
文学事件,中国接受,析疑,热词,竟是,此前,论题,考辨,出处,阿特里奇,英美文学,陌生化,读者反应批评,批评理论,结合性,翻版,后理论,论文集,编者,伊格尔顿,理论之后,英美学界,语言论,盲点,引出,越语,异形,本雅明,晚近,戏剧,历史形态,推崇,现代中国,整形,国母,母体,抒情传统,说书,书传,强盛,国语,颇具,文论
AB值:
0.418959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