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中国陆地边境带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的时空分异及驱动机制研究
文献摘要:
研究目的:基于中国陆地边境带作为内陆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十四五"期间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区域的背景,探索边境地区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的时空分异和驱动机制,为促进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与健康发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半变异函数,Kriging插值法,普通最小二乘法,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研究结果:(1)中国陆地边境地区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格局,开发强度重心由东向西,自南向北迁移.(2)边境地区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发展类型分布呈非均衡性,西北和北部边境地区整体上强度水平偏低,但增速较快;东北边境地区的强度水平偏低,增速缓和;西南边境的发展类型较为多样.(3)沿边地区的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的空间异质性由经济、行政、交通、对外和自然条件等驱动力共同影响,但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驱动力影响程度与作用方向存在差异,其中地缘经济、交通建设和优惠政策指数等对边疆城市土地开发的影响较为显著.研究结论:边境地区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整体水平不高且分布不均,区域差异性显著,沿边地区应统筹多要素协调发展,提升互联互通能力,推动外贸内需共存的经济结构转型,同时加强建设用地利用管控,以提高边境地区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的水平和质量.
文献关键词:
中国陆地边境带;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时空分异;驱动机理;空间回归模型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顾观海;吴彬;张文主;陆汝成;申文金;梁高都;庞彩萍;黄继鲜
作者机构:
南宁师范大学自然资源与测绘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北部湾环境演变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西 南宁 530001;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872;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 100191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顾观海;吴彬;张文主;陆汝成;申文金;梁高都;庞彩萍;黄继鲜-.中国陆地边境带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的时空分异及驱动机制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22(07):94-105
A类:
中国陆地边境带,建设用地开发强度
B类:
时空分异,驱动机制,研究目的,内陆,重要窗口,发展的重点,重点区域,区域土地,土地可持续利用,半变异函数,Kriging,插值法,普通最小二乘法,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误差模型,东高西,由东向西,南向,北迁,强度发展,发展类型,非均衡性,东北边境地区,缓和,西南边境,沿边地区,空间异质性,自然条件,动力影响,地缘经济,交通建设,优惠政策,边疆城市,城市土地开发,区域差异性,多要素,要素协调,内需,经济结构转型,平和质,驱动机理,空间回归模型
AB值:
0.216197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