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清中后期清政府保运体系中的淮水入海入江选择
文献摘要:
明末清初,淮水大部分在清口入黄,下游水量较少.清代中期以后,清口区域泥沙逐年沉淀淤积,黄河堤和洪泽湖湖底不断抬高,这使得淮水开始在汛期更多地从山盱五坝下泄高宝诸湖,然后进入归海与入江通道.早期的水灾并不严重时,里运河北部没有淤高,泄水面较广.然而,随着北部的淤高,泄水区主要集中在车逻坝一带.康熙乾隆时期,官方一方面维持高堰,一方面开拓入江方向的洪水排泄.不得已时,官方仍开车逻坝泄水.道光年间,官方每年长期闭御黄坝,淮水几乎处于全入运状态.运河因着黄水入运而不断被淤高,高堰因着湖蓄加强和黄河水入湖而被不断加高,大水时入江与入海水量更加增长,几乎达到泄水量的限制,盐场也常受水灾.泄水难下,官方常常叫里下河地区承受最终的水灾以保运河畅通.这其间归海与归江的技术选择涉及水环境变化,涉及一系列的工程,也涉及清政府的运河策略.
文献关键词:
车逻坝;人字河;淮扬运河
作者姓名:
王建革;由毅
作者机构: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上海 200433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王建革;由毅-.清中后期清政府保运体系中的淮水入海入江选择)[J].浙江社会科学,2022(11):133-145
A类:
车逻坝,人字河
B类:
清政府,运体,淮水,入海,明末清初,清口,游水,清代中期,口区,泥沙,淤积,河堤,洪泽湖,湖底,抬高,汛期,下泄,高宝,归海,江通,水灾,不严,里运河,泄水,水面,水区,康熙,乾隆时期,洪水,排泄,不得已,开车,道光,光年,年长,因着,黄水,黄河水,大水,加增,盐场,里下河地区,其间,技术选择,水环境变化,淮扬运河
AB值:
0.46117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