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黄帝内经》传化之腑藏泻理论内涵探析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首次提出"传化之腑"的概念,阐释了"传化之腑"藏泻功能的生理与病理2个方面的涵义,认为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五腑在生理上体现为泻而不藏、以泻为主的特性,在病理上表现为失藏与不泻、藏泻失司的特征.泻即为泻水谷变化之糟粕,藏即为藏水谷变化之精微.五腑失藏,在胃可见泄利下注,在肠可见土衰肠泻,且心肺受邪和木旺乘土均可致肠失其藏,在膀胱可见肾气不足致膀胱失约而遗溺;五腑不泻,在胃可见饮食饱甚而汗出于胃以及聚水生病,在肠可见寒热伤肠以及饱食肠滞,在三焦可见上焦肺气不利、中焦不运、下焦水停,在膀胱可见热涩而癃闭.总之,"传化之腑"之藏泻是相对的,且具有一体性,藏泻太过或不及皆可致病.
文献关键词:
《黄帝内经》;传化之腑;藏泻理论
作者姓名:
陈敏;石荣
作者机构: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福州350004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陈敏;石荣-.《黄帝内经》传化之腑藏泻理论内涵探析)[J].福建中医药,2022(08):40-41,47
A类:
传化之腑,藏泻理论
B类:
黄帝内经,理论内涵,内涵探析,涵义,小肠,三焦,膀胱,上体,即为,水谷,糟粕,精微,下注,心肺,肾气不足,失约,遗溺,甚而,汗出,生病,寒热,饱食,上焦,中焦,下焦,癃闭,总之,一体性,太过
AB值:
0.414022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