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论家庭对个体德性养成具有原初功能的伦理学依据
文献摘要:
家庭是任何一个生命个体获得生活资料、生活环境和本体性安全的原初性的伦理共同体,也是将以潜能形式存在的对德性的接受性和后天养成的道德感觉、情感、意志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基地.在这个基地上,个体生命以一种感性直观的形式获得了来自基于血缘和自然情感之上的他者的照料、看护和呵护;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中,他者将做事之理和为人之道在情理相容、知行合一中植根于个体生命的心灵深处.个体生命的最为原初的道德感觉、情感、意志、判断和推理都是在家庭这个伦理共同体中培养起来的,作为原始性的德性和初步的可行能力,它们在代际和代内的人伦日用中得到了运用和检验,在个体生命周期的逐渐展开中被广泛而持续地对象化到公共交往和政治生活中.实践证明,将家庭之于个体德性养成的原初功能完全放逐到社会组织和国家结构中,将会使个体德性的养成和生成失去最为厚重的土壤和坚实的基地.
文献关键词:
生命个体;呵护;道德感觉;做事之理;为人之道;道德人格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晏辉;海日汗
作者机构: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晏辉;海日汗-.论家庭对个体德性养成具有原初功能的伦理学依据)[J].伦理学研究,2022(04):9-17
A类:
道德感觉,做事之理
B类:
个体德性,伦理学,生命个体,生活资料,生活环境,本体性安全,原初性,伦理共同体,接受性,后天,天养,合在一起,个体生命,感性直观,血缘,自然情感,他者,照料,看护,呵护,无处不在,无时,无微不至,怀中,为人之道,情理,知行合一,植根于,心灵深处,养起来,原始性,可行能力,人伦日用,对象化,公共交往,政治生活,之于,放逐,国家结构,厚重,道德人格
AB值:
0.393309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