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怨恨"的道德哲学分析及其"精神救赎"
文献摘要:
从道德哲学角度考察和反思近些年来伤害无辜民众的社会恶性事件,可以看出,它们既是严重危害社会的公共安全事件,更是关涉到人的精神层面的伦理事件,其精神根源是"怨恨"."怨"作为"自我心灵折磨",直接导致个体的"精神沉沦",并以"匿怨"的形式破坏着个体"正人心"的内在德性修养.由"怨"的"自我心灵折磨"向"恨"的"自我心灵毒害"的转化,使"恨"在精神中又一步步由意识透过情感态度,现实化意志行为,最终摧毁个体与伦理实体之间的精神联结.因此,要有效化解"怨恨"的分离力量,需要发挥"爱"的伦理同一性力量,即培养个体"爱的能力".首先,应当发挥家庭以"爱"为核心的伦理教养功能;其次,需要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为培养个体以"正义感"为核心的"爱的能力"提供制度保障;最后,对德性的向善性和"爱"的伦理同一力进行"精神融合",从而促使个体以德性的超越力量从各种人生困境和人伦矛盾中超拔出来,以获得安身立命的精神根基.
文献关键词:
怨恨;道德哲学;爱的能力;精神救赎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郭卫华
作者机构:
天津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郭卫华-."怨恨"的道德哲学分析及其"精神救赎")[J].伦理学研究,2022(02):112-117
A类:
B类:
怨恨,道德哲学,哲学分析,精神救赎,无辜,社会恶,恶性事件,严重危害,公共安全事件,关涉,精神层面,我心,折磨,沉沦,正人,德性修养,毒害,一步步,情感态度,现实化,志行,摧毁,伦理实体,有效化,分离力,同一性,爱的能力,教养,公平正义,正义感,供制,向善性,一力,精神融合,以德,人伦,中超,超拔,拔出来,安身立命,精神根基
AB值:
0.482989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