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地震科学实验场问答(三)
文献摘要:
Q: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优势是什么? A:实验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后,将成为世界首个 "从地震破裂过程到工程结构响应" 全链条设计、唯一针对大陆型强震进行系统研究的地震科学重大基础设施.实验场工程选定在川滇地区,沿活动地块边界,按 "一带五区" 布局,建设地质、大地测量、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震工程等多学科综合观测网,引入量子重力、光纤传感器、深井等前沿观测技术,绿色主动震源、北斗等新型探查技术,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等先进应用技术,对区域地震孕育、破裂、成灾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实验分析、数字模拟、技术验证,为破解地震预报科学难题、能源安全开发和城市韧性建设,增强前沿科学问题认知能力,提供地震科学实验平台.
文献关键词:
作者姓名:
作者机构: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地震科学实验场问答(三))[J].地震科学进展,2022(04):190-192
A类:
B类:
问答,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A,界首,震破,破裂过程,工程结构,结构响应,全链条,一针,大陆型,强震,川滇地区,活动地块边界,大地测量,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震工程,学科综合,综合观测,观测网,光纤传感器,深井,观测技术,震源,北斗,探查技术,大数据处理,应用技术,区域地震,成灾过程,数字模拟,技术验证,地震预报,能源安全,安全开发,城市韧性,韧性建设,前沿科学,科学问题,认知能力,实验平台
AB值:
0.472729
相似文献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主要断层的强震震间晚期综合判定
邵志刚;武艳强;季灵运;刁法启;石富强;李玉江;龙锋;张辉;朱良玉;陈长云;王武星;魏文薪;王芃;刘晓霞;刘琦;潘正洋;尹晓菲;刘月;冯蔚;邹镇宇;曹建玲;徐晶;韩立波;程佳;鲁人齐;徐岳仁;李西;孙鑫喆-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地震预测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36;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天津 300180;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西安 71005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武汉 430074;陕西省地震局,西安 710068;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北京 100085;四川省地震局,成都 610044;甘肃省地震局,兰州 730013;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81;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029;云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昆明 650500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