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水经注》湿余水和易荆水新考——兼论军都故城和昌平故城位置
文献摘要:
《水经注·湿余水》是研究北京北部地区古代水系变迁和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其中关于湿余水和易荆水的记载涉及军都故城和昌平故城位置的判定.北魏时湿余水从今关沟发源,流经居庸关,在南口出山,即渗入冲积扇地表下成为地下潜水,东南行十余里后"重源潜发"从地下溢出,并积水成湿余潭.湿余潭的位置应在今昌平区百泉庄一带,进而可确定昌平区虎峪古城为秦汉军都故城,昌平区土城村古城为北魏军都故城.而古易荆水与今清河和万泉河存在继承关系,北魏时期易荆水发源于今海淀区的樱桃沟,出山后东南流,至海淀台地北侧,沿着今万泉河和清河一线注入湿余水.考证海淀区朱房古城、清河和蓟城的相互位置关系,可确定朱房古城为汉魏昌平故城,易荆水流经的郁山为今玉泉山,孤山为今颐和园内的万寿山.
文献关键词:
《水经注》;湿余水;易荆水;军都故城;昌平故城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陈喜波
作者机构: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北京100191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陈喜波-.《水经注》湿余水和易荆水新考——兼论军都故城和昌平故城位置)[J].中原文化研究,2022(01):94-101
A类:
湿余水,易荆水,军都故城,昌平故城,北魏军,古易
B类:
水经注,和易,京北,北部地区,水系变迁,历史地理,重要文献,从今,发源,流经,居庸关,南口,出山,渗入,冲积扇,下成,下潜,潜水,南行,十余里,下溢,昌平区,百泉,古城,秦汉,汉军,土城,清河,万泉河,北魏时期,于今,海淀区,樱桃沟,山后,南流,台地,北侧,蓟城,位置关系,汉魏,玉泉山,孤山,颐和园,园内,万寿山
AB值:
0.283839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