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颗粒物对混凝过程及超滤膜污染的影响
文献摘要:
以nm-SiO2和μm-SiO2体系为研究对象,使用3种不同Al形态的混凝剂(AlCl3、Al13和Al30)进行混凝-超滤实验,考察不同pH值下SiO2去除率、出水余Al及混凝预处理对膜通量的影响,借助马尔文激光粒度仪、SEM、BET和AFM表征絮体性质及在超滤膜表面的分布和作用力.结果表明,nm-SiO2体系中SiO2去除率均低于μm-SiO2体系,在纳米颗粒物体系中投加混凝剂后膜通量从0.68分别提升至0.96(AlCl3)、0.86(Al13)和0.87(Al30),微米颗粒物体系中投加3种混凝剂后膜通量从0.79提升至0.80~0.84.微米级颗粒物是颗粒间的碰撞,纳米级颗粒物主要以团聚态的形式碰撞.低聚态铝(Ala)和颗粒物形成絮体的粒径均大于150μm,体系zeta电位为负与膜表面产生斥力;在中性条件下Al13与颗粒物形成絮体的强度因子远高于AlCl3和Al30,中聚态铝(Alb)将膜孔内部较小颗粒物堵塞形成的不可逆膜污染转移成膜孔表面的可逆膜污染;高聚态铝(Alc)具有较强吸附架桥和网捕卷扫能力,无定形、不规则的团聚态小颗粒在这一过程中形成较大絮体缓解膜污染.
文献关键词:
颗粒物形态;Al形态;絮体;混凝-超滤;膜污染
作者姓名:
王子婕;徐慧;庾俊杰;赵传靓;王东升
作者机构:
长安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5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王子婕;徐慧;庾俊杰;赵传靓;王东升-.颗粒物对混凝过程及超滤膜污染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22(10):4621-4630
A类:
Al30,颗粒物形态
B类:
超滤膜污染,SiO2,混凝剂,AlCl3,Al13,去除率,膜通量,马尔文,激光粒度仪,BET,AFM,絮体,作用力,纳米颗粒物,物体系,中投,微米颗粒,微米级颗粒,纳米级,团聚,Ala,zeta,斥力,中性条件,强度因子,Alb,小颗粒,污染转移,移成,成膜,Alc,强吸附,吸附架桥,网捕,无定形
AB值:
0.32463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