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城市信息模型的支撑技术体系解析
文献摘要:
针对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发展需求,首先梳理城市信息模型(CIM)的发展背景,辨析CIM的概念和内涵并明确其定位;基于此构建以人的需求为导向,数据治理、智能模型、人机交互"三大体系"协同共生的技术体系框架,并进一步解析三大体系的目标及关键技术;结合国内外CIM的实践进展与应用技术,展望未来CIM相关技术的发展方向,揭示技术体系的海量数据分析、智慧推演预测、用户功能开放的发展趋势,具体表现为海量空间数据访问分析速度加快、人工智能算法推演预测能力加强、公众参与及开放共享服务水平提升,为CIM平台向以人为本和科学决策方向发展提供支撑.CIM作为数字孪生城市的支撑系统,其多种技术的融合将城市的微观与宏观、静态与动态、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信息有机融合,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对未来的城市治理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文献关键词:
数字孪生城市;城市信息模型;支撑技术体系;发展趋势
作者姓名:
田颖;杨滔;党安荣
作者机构:
清华大学,北京 100084;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北京 100044
引用格式:
[1]田颖;杨滔;党安荣-.城市信息模型的支撑技术体系解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22(03):50-57
A类:
B类:
城市信息模型,支撑技术体系,数字中国,智慧社会,CIM,人的需求,数据治理,智能模型,人机交互,三大体系,协同共生,技术体系框架,实践进展,应用技术,展望未来,海量数据,推演,用户功能,能开,空间数据,数据访问,人工智能算法,预测能力,能力加强,公众参与,开放共享,共享服务,服务水平提升,科学决策,数字孪生城市,支撑系统,多种技术,新型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建设,设奠,良好基础,城市治理,不可估量,量的价值
AB值:
0.43598
相似文献
智能空间信息处理与时空大数据分析探索
秦昆;许凯;吴涛;徐敏;黄静;陈一祥;冯霞;赵鹏祥;王玉龙;张晔;徐源泉;毕奇-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8;岭南师范学院计算机与智能教育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北京应用气象研究所,北京 100029;南京邮电大学地理与生物信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湖北工程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瑞典隆德大学自然地理与生态系统科学系,隆德 S-22362;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七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47;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北京 100830;广西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