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基于"气脉-窠囊"理论探讨冠脉微循环障碍的病机及桃红通络颗粒的应用
文献摘要:
系统梳理了"气脉-窠囊"理论,指出一气周流全身,赖血脉约束与推动,从而维持全身各脏腑功能活动.气脉常虚及气脉艰涩不通,脏腑气化紊乱,痰瘀互结,遂生窠囊.痰夹瘀血是形成窠囊的基础.冠脉微循环障碍的病机可概括为"气脉失调,窠囊入络",即气脉常虚、艰涩导致痰瘀互结形成窠囊,搏结入络.并结合现代研究指出,"气脉-窠囊"的形成可能与内皮细胞损伤、激素水平改变及炎性反应等相关,从而形成冠脉微循环障碍.桃红通络颗粒为治疗冠脉微循环障碍的有效方剂,能促血行、畅血脉、祛痰浊,气脉和而窠囊消,现代研究显示该方具有保护血管内皮、减轻炎症反应、改善冠脉血流及缓解心肌缺血的功效.
文献关键词:
冠脉微循环障碍;气脉-窠囊理论;气脉失调;窠囊入络;桃红通络颗粒;内皮细胞损伤;炎症反应
作者姓名:
史鑫鑫;符德玉;桂明泰;王明珠;谢君;李建华;周训杰;芦波;姚磊
作者机构: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200437
引用格式:
[1]史鑫鑫;符德玉;桂明泰;王明珠;谢君;李建华;周训杰;芦波;姚磊-.基于"气脉-窠囊"理论探讨冠脉微循环障碍的病机及桃红通络颗粒的应用)[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04):445-449
A类:
桃红通络颗粒,气脉失调,窠囊入络,窠囊理论
B类:
理论探讨,冠脉微循环障碍,一气周流,血脉,脏腑功能,功能活动,艰涩,不通,痰瘀互结,瘀血,现代研究,内皮细胞损伤,激素水平,炎性反应,方剂,祛痰,痰浊,血管内皮,冠脉血流,心肌缺血
AB值:
0.144611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