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内镜下后、下鼓室精细解剖及变异观察
文献摘要:
目的 探讨国人后、下鼓室各骨嵴及隐窝之间的毗邻关系及存在形态,为临床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 遴选80例中耳(成人灌注新鲜冰冻尸头20具和耳内镜手术40例),在0°和30°耳内镜下经外耳道进入中耳,对后、下鼓室相关区域进行解剖和观察,记录后、下鼓室各骨嵴及隐窝形态并制成图表.结果 ①岬小桥出现率为62.50%(50/80),实性骨嵴、桥状骨嵴占比分别为52.50%、10.00%;②岬下脚出现率为52.50%(42/80),实性骨嵴、桥状骨嵴占比分别为41.25%、11.25%;③岬末脚出现率为52.50%(42/80),实性骨嵴、桥状骨嵴占比分别为46.25%、6.25%;④上述结构变异使后鼓室窦及鼓室窦毗邻关系分为经典型(50.00%)、融合型(47.50%)、分隔型(1.25%)、限制型(1.25%);⑤鼓索嵴、椎体嵴、茎突嵴三者出现占比分别为67.50%(54/80)、75.00%(60/80)、57.50%(46/80).结论 耳内镜可以清晰地显露显微镜难以观察的解剖结构,国人后、下鼓室部分骨嵴及隐窝呈现不同的形态.
文献关键词:
后、下鼓室;鼓室窦;后鼓室窦;岬小桥;岬下脚
作者姓名:
吴俊怡;卢永田;李建兴;周俊伟
作者机构:
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广东 深圳518035;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广东 深圳518110
引用格式:
[1]吴俊怡;卢永田;李建兴;周俊伟-.内镜下后、下鼓室精细解剖及变异观察)[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22(02):1-6
A类:
岬小桥,岬下脚,后鼓室窦
B类:
内镜下,隐窝,毗邻,存在形态,解剖学,中耳,冰冻,耳内镜手术,外耳道,成图,图表,结构变异,经典型,融合型,分隔,限制型,椎体,显露,解剖结构
AB值:
0.211586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