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数字人文视域下诗人的时空情感轨迹研究——以李白为例
文献摘要:
[目的]探究诗人在时空轨迹和情感维度的变化情况,为人文领域的知识发现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应用背景]为提升当前数字人文研究过程的可视化效果及研究结果的可读性,应用本体技术和GIS技术表达诗人的时空情感轨迹,为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可视化的研究方法.[方法]以李白为例,构建诗人本体模型,对诗人的相关概念和关系进行知识建模,再利用GIS技术展示李白的时空情感轨迹变化,挖掘背后的隐性知识.[结果]李白的人生轨迹跨越了大半个中国,其中以到今南京轨迹次数为最.从空间角度看,当涂为李白"悲喜交加"地,南京为李白的"悲"地;从时间角度看,李白青年时期"喜"多于"悲",中年时期"悲"多于"喜",晚年时期"悲喜交加".[结论]本文为研究诗人的时空情感轨迹提供了实践经验,为人文领域相关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文献关键词:
数字人文;本体;时空情感轨迹;GIS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高劲松;张强;李帅珂;孙艳玲;周树斌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武汉430079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高劲松;张强;李帅珂;孙艳玲;周树斌-.数字人文视域下诗人的时空情感轨迹研究——以李白为例)[J].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2022(09):27-39
A类:
时空情感轨迹
B类:
数字人文,李白,时空轨迹,情感维度,知识发现,应用背景,人文研究,研究过程,可读性,本体模型,行知,知识建模,技术展,轨迹变化,隐性知识,大半个,空间角度,当涂,悲喜交加,青年时期,晚年时期
AB值:
0.266255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