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的历程与进展
文献摘要:
进入21世纪20年代,心力衰竭(心衰)的临床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从心衰概念的更新到治疗模式的转变,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进步.心衰新定义为,心衰是一种临床综合征,是因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引起的心衰相关症状和体征,同时合并血清利钠肽水平升高及存在心源性肺循环或体循环淤血的客观证据两项中的其中一项[1].新定义强调了心衰生物标志物在诊断心衰中的地位.为更清晰地理解心衰含义和指导心衰治疗,新定义还将心衰类型和分期重新进行了划分,在既往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HFrEF)、保留(HFpEF)或轻度降低(HFmrEF)3种心衰类型基础上,该分类提出了一种新的心衰类型 —LVEF改善的心衰(HFimpEF),即指基线 LVEF≤40%,经过治疗后 LVEF 比基线增加 ≥10%,且LVEF> 40%的心衰类型.
文献关键词:
心力衰竭;慢性;药物治疗;历程;进展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杨庭树
作者机构:
100853 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病医学部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杨庭树-.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的历程与进展)[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22(02):81-86
A类:
B类:
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治疗模式,新定义,心脏结构,症状和体征,清利,利钠肽,心源性,肺循环,体循环,淤血,客观证据,生物标志物,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HFrEF,HFpEF,HFmrEF,HFimpEF,比基
AB值:
0.323041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