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瘢痕疙瘩的临床治疗进展
文献摘要:
瘢痕疙瘩是一种胶原蛋白过度表达、沉积,突出于皮肤表面且超出皮损范围,呈持续性生长,充血、质硬韧的结节状、片状或条索状样组织 [1].瘢痕疙瘩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年人,其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常见于肩背部、胸部、上肢、耳郭;其发病原因复杂,常继发于外伤、术后创面、烧伤,甚至是皮肤粉刺或者疖、痈等.临床上治疗瘢痕疙瘩的方法主要有手术、激素局部注射、放射治疗、激光、冷冻、压力治疗等,但都强调联合治疗,因为单一的治疗方法使患者复发率高、疗效欠佳.随着对瘢痕疙瘩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基因治疗、靶向治疗也将成为非常具有潜力的发展方向.
文献关键词:
瘢痕疙瘩;手术治疗;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干细胞疗法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雷蓓蓓;张璐璐;王璐;张栋益
作者机构:
河南大学人民医院 河南省人民医院 整形外科,河南 郑州 450003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雷蓓蓓;张璐璐;王璐;张栋益-.瘢痕疙瘩的临床治疗进展)[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2(07):793-795
A类:
B类:
瘢痕疙瘩,治疗进展,胶原蛋白,过度表达,皮损,充血,条索状,何年,多见于,青年人,常见于,背部,胸部,上肢,耳郭,发病原因,常继发,发于,外伤,术后创面,烧伤,粉刺,局部注射,放射治疗,压力治疗,联合治疗,基因治疗,靶向治疗,物理治疗,干细胞疗法
AB值:
0.357805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