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通货膨胀表现形式的变化、主要原因及建议
文献摘要:
过高的通货膨胀率会对民众生活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货币当局普遍将维持物价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调控目标.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供应量对物价的影响持续下降,货币过度发行必然导致通货膨胀的论点引发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其根本原因在于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四轮比较明显的通货膨胀,但在2012年后,我国物价水平开始持续维持低位运行,出现类似于发达国家的现象.本文认为,我国完善的工业生产体系、经济发展模式加速转型、消费行为及人口老龄化等因素从供需两端压制了物价上涨,特别是金融的大发展吸纳了大量货币,延长了生产及消费过程,降低了货币流通速度,导致货币供应量对物价的影响持续减弱.过于重视物价水平可能会忽略货币对其他领域的影响,继而产生风险隐患.因此,金融发展需要立足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同时,为适应通胀形式的新变化,需要从强化监管、稳定供给及完善统计方式等方面进行应对.
文献关键词:
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物价水平;房地产市场;货币政策;宏观调控;金融稳定;金融支持实体经济
作者姓名:
邱亦霖;梁斯
作者机构:
北京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北京 100871;中国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北京 100818;中国银行研究院 北京 100818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邱亦霖;梁斯-.通货膨胀表现形式的变化、主要原因及建议)[J].西南金融,2022(11):3-16
A类:
B类:
通货膨胀率,民众生活,活产,货币当局,物价稳定,货币政策,调控目标,发达经济体,货币供应量,论点,四轮,物价水平,低位,生产体系,经济发展模式,消费行为,压制,物价上涨,生产及消费,货币流通速度,风险隐患,金融发展,服务实体经济,本源,通胀,胀形,强化监管,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金融稳定,金融支持实体经济
AB值:
0.327077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