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针阔混交林生物量稳定性驱动因子
文献摘要:
[目的]阐明生物多样性、胸径结构和地形因子对针阔混交林生物量稳定性的相对影响,明确不同空间尺度下生物量稳定性的主要驱动因素.[方法]在吉林蛟河两个大型固定样地的基础上,通过随机抽取 20 m×20 m、40 m×40 m和 60 m×60 m样方的方式,定量分析不同空间尺度的影响.利用广义可加模型构建了三类嵌套模型:稳定性~生物多样性+胸径结构(模型 1)、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地形因子(模型 2)、稳定性~生物多样性+胸径结构+地形因子(模型 3),并与稳定性~生物多样性(模型 0)进行比较,通过赤池信息量准则变化量(ΔAIC)、贝叶斯信息量准则变化量(ΔBIC)、调整后的决定系数变化量(ΔRadj2)和偏差解释率变化量(ΔDE)评价不同解释因子的相对贡献大小.[结果]广义可加模型分析显示,在 20 m×20 m、40 m×40 m、60 m×60 m三个尺度上,生物多样性对生物量稳定性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 15.18%、12.66%和 47.64%,胸径结构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 11.30%、72.38%和 23.48%,地形因子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 73.52%、14.96%和 28.88%;生物多样性和胸径结构两类变量仅在60 m×60 m尺度上与生物量稳定性显著相关(P<0.05),其中物种丰富度和 Faith系统发育多样性指数与生物量稳定性间显著负相关,胸径最大值和林分密度与生物量稳定性间显著正相关,胸径变异系数与生物量稳定性间显著负相关;在地形因子指标中,坡向在 20 m×20 m尺度上与生物量稳定性显著相关,海拔和坡度在 60 m×60 m 尺度上与生物量稳定性显著相关;上述解释变量对生物量稳定性的偏差解释百分比随尺度增大而增大;蓄积量稳定性与生物量稳定性的驱动因子基本一致.[结论]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地形因子、胸径结构、生物多样性对生物量稳定性的相对影响大小不同,具有显著的尺度效应;在 20 m×20 m 尺度上地形因子对生物量稳定性起主要影响作用,在 40 m×40 m尺度上胸径结构对生物量稳定性起主要影响作用,在 60 m×60 m尺度上生物多样性对生物量稳定性起主要影响作用;研究结果可为东北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稳定性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文献关键词:
生物量稳定性;生物多样性;胸径结构;地形因子;空间尺度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于水今;王娟;何海燕;张春雨;赵秀海
作者机构:
北京林业大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经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 100083;吉林省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机关事务管理中心 池北 133613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于水今;王娟;何海燕;张春雨;赵秀海-.针阔混交林生物量稳定性驱动因子)[J].林业科学,2022(11):181-190
A类:
Radj2
B类:
生物量稳定性,驱动因子,胸径结构,地形因子,不同空间尺度,驱动因素,蛟河,大型固定样地,随机抽取,广义可加模型,嵌套模型,赤池信息量准则,变化量,AIC,BIC,决定系数,DE,解释因子,相对贡献率,中物,物种丰富度,Faith,系统发育多样性,多样性指数,林分密度,坡向,蓄积量,上地,尺度效应,上生,东北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稳定性提升
AB值:
0.184178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