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不同生态区域板栗品质差异性分析及气候适应性评价
文献摘要:
[目的]筛选影响板栗品质的关键气候因子,进行不同生态区域板栗气候适应性评价及其适宜性种植区划,为板栗引种以及科学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我国不同生态区域(黄淮海、西北、长江中下游、西南等4大区域)105个板栗品种(含优系)为研究对象,对其坚果单粒质量、果形指数等表型性状和可溶性糖、淀粉、蛋白质等内在品质进行差异性分析,选择4大区域中24个板栗主栽区的12个气候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筛选与板栗品质形成最密切的气候因子,通过逐步回归构建板栗气候品质评价模型;利用气候适应性指数(CAI)对板栗进行气候适应性评价和适宜性分区.[结果](1)不同生态区域板栗表型性状和内在品质均存在显著差异性.长江中下游地区单粒质量和果形指数均显著高于其他地区,黄淮海地区可溶性糖最高,支链淀粉/直链淀粉比值最大.(2)影响板栗坚果品质的主要气候因子为热量因子,其次为光照因子和水分因子.单粒质量与年平均温度和生长季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生长季温差呈显著负相关;果形指数与年平均温度和生长季平均温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含水量与生长季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可溶性糖与生长季温差和生长季日照时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生长季降水量呈不显著负相关;支链淀粉/直链淀粉比值与生长季平均温度和生长季温差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蛋白质与年平均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年日照时数和生长季日照时数均呈负相关,与生长季降水量呈不显著负相关.(3)根据CAI,4大区域中24个板栗主栽区可划分为最适宜区、较适宜区和适宜区.黄淮海北部区域CAI值达到0.90~0.96,为最适宜区;黄淮海东部、西北和西南区域CAI值为0.81~0.89,属较适宜区;而长江中下游区域CAI值最低,为0.71~0.77,属适宜区.[结论]生长季温差大、平均温度高、日照时数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板栗坚果甜、糯品质的形成.
文献关键词:
板栗;品质差异;气候因子;适应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樊晓芸;郭素娟;李艳华
作者机构:
北京林业大学省部共建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林业和草原局,云南玉溪65110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樊晓芸;郭素娟;李艳华-.不同生态区域板栗品质差异性分析及气候适应性评价)[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22(11):20-30
A类:
黄淮海北部
B类:
不同生态区,生态区域,板栗品质,品质差异性,差异性分析,气候适应性,适应性评价,响板,关键气候因子,种植区划,引种,科学种植,大区域,板栗品种,优系,粒质量,果形指数,表型性状,可溶性糖,内在品质,主栽,品质形成,逐步回归,气候品质评价,品质评价模型,CAI,行气,适宜性分区,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淮海地区,支链淀粉,直链淀粉,坚果品质,年平均温度,生长季,降水量,季平,日照时数,适宜区,海东,西南区域,长江中下游区域,温度高,气候条件
AB值:
0.206698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