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青少年女性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及相关因素
文献摘要:
目的 探讨青少年女性非自杀性自伤(non 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 纳入64例存在《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中NSSI行为的青少年女性患者(NSSI组)和57名青少年女性健康对照(对照组).NSSI组采用渥太华自伤量表(Ottawa self-injury inventory,OSI)评估NSSI情况,两组对象使用童年期创伤问卷-简版(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CTQ-SF)、情绪调节困难量表(difficulties in emotion regulation scale,DERS)、Barratt冲动人格问卷(Barratt impulsiveness scale,BIS)评估NSSI行为的相关因素.结果 NSSI组患者最早于7岁开始出现自伤行为,近1年中的自伤次数中位数为34(11,62)次.常见的自伤部位是前臂/腕部(81.3%)、头面部(57.8%)、手(50.0%),最常用的自伤方式为切割(75.0%)、搔抓(53.1%)、啃咬(48.4%)、击打(45.3%).NSSI组患者暴露于躯体虐待(21.9%vs.0)、情感虐待(45.3%vs.1.8%)、情感忽视(60.9%vs.19.3%)和性虐待(12.5%vs.1.8%)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DERS各维度评分、BIS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饮酒史(β=77.31,P<0.01)、情感虐待(β=14.81,P<0.01)、情绪知觉(β=6.84,P=0.01)、情绪感受(β=3.07,P=0.04)、认知冲动(β=6.92,P<0.01)与NSSI组1年中的自伤频率呈正相关,文化程度(β=-61.31,P=0.04)、躯体虐待(β=-19.47,P<0.01)、行为冲动(β=-5.93,P<0.01)与NSSI组1年中的自伤频率呈负相关,该模型可以解释自伤频率43%的变异(F=3.36,P<0.01).结论 青少年女性患者常见的自伤部位是前臂/腕部、头面部和手,最常用的自伤方式为切割、搔抓、啃咬和击打,并且儿童期情感虐待、情绪调节和冲动与NSSI相关.
文献关键词:
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自伤方式;儿童期虐待;情绪调节;冲动性;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赵天宇;于鲁璐;卢文婷;王岚;高媛媛;王冉;宋美;郭世杰;王学义
作者机构:
河北医科大学精神卫生中心,河北省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河北省精神卫生研究所,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河北省脑科学与精神心理疾病重点实验室,河北省脑老化与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室,河北省精神心理健康评估与干预技术创新中心 石家庄05000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赵天宇;于鲁璐;卢文婷;王岚;高媛媛;王冉;宋美;郭世杰;王学义-.青少年女性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及相关因素)[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22(06):354-359
A类:
DERS,自伤方式
B类:
青少年女性,非自杀性自伤行为,suicidal,self,injury,NSSI,行为特点,精神障碍,障碍诊断,手册,女性患者,女性健康,渥太华,Ottawa,inventory,OSI,童年期创伤,childhood,trauma,questionnaire,CTQ,SF,情绪调节困难,difficulties,emotion,regulation,scale,Barratt,impulsiveness,BIS,早于,中位数,前臂,腕部,头面部,击打,躯体虐待,情感忽视,性虐待,饮酒史,知觉,情绪感受,认知冲动,文化程度,儿童期情感虐待,自我伤害行为,儿童期虐待,冲动性
AB值:
0.296499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