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西南岩溶地区天然次生林群落不同层次的构建机制
文献摘要:
以西南岩溶地区天然次生幼龄林、中龄林和近熟林为研究对象,采取以空间代替时间的群落生态学方法,研究不同林分结构特征的变化规律和森林群落不同层次的构建机制.结果表明:岩溶地区天然次生林恢复过程中,林分的结构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由幼龄林、中龄林到近熟林,林冠层(林木胸径DBH>5 cm、树高H>5 m)的个体密度、胸高断面积和地上生物量显著增加,而林下层(DBH<5 cm、H<5 m)的各项指标均显著减少.岩溶地区天然次生林群落不同层次具有不同的构建机制.在幼龄林中,林冠层和林下层物种组成很相似,这与幼龄林中极高的个体密度、尚无明显分化、较高的岩石裸露率和过低的土壤容重阻碍了植物的定居和生长有关,主要表现为生境过滤驱动机制.在中龄林中,土壤性质和林分结构进一步改善,可为植物提供更多样的生境,此时,林冠层植物具有气候主导的生态位,而林下层植物则具有土壤和微生境主导的生态位,导致林冠层和林下层植物组成的差异.在近熟林中,生境过滤作用减弱,生物因子作用增强,树木地上生物量和冠层盖度成为林冠层和林下层植物组成分异的主要驱动因素.
文献关键词:
岩溶地区;天然次生林;群落构建机制;林冠层;林下层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周晓果;孙冬婧;温远光;王磊;陆志成;朱宏光
作者机构:
广西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所,广西南宁 530007;广西大学林学院,广西森林生态与保育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 530004;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北京 100083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周晓果;孙冬婧;温远光;王磊;陆志成;朱宏光-.西南岩溶地区天然次生林群落不同层次的构建机制)[J].广西科学,2022(01):120-130
A类:
B类:
西南岩溶地区,天然次生林,次生林群落,不同层次,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群落生态学,林分结构,森林群落,恢复过程,征发,林冠层,林木,胸径,DBH,树高,体密度,胸高断面积,地上生物量,林下层,林中,物种组成,裸露,土壤容重,定居,生境过滤,过滤驱动,驱动机制,土壤性质,生态位,微生境,植物组成,生物因子,树木,盖度,驱动因素,群落构建机制
AB值:
0.244863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