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气象干旱-水文干旱传播过程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贵州黔中水利工程区为例
文献摘要:
为探究喀斯特区域气象干旱向水文干旱传播过程特征,使用SPI与SRI标准化指数识别区域干旱,采用交叉小波、小波相干、状态转移概率等方法探讨传播强度、响应率等干旱传播特征.结果 表明:(1)上世纪60 s和70 s气象干旱、水文干旱的干旱持续时间较短,而80 s与21世纪初期区域干旱持续时间较长;SPI与SRI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气象干旱向水文干旱传播的过程需要1.5个月.(2)喀斯特区域的干旱传播强度DPI>1,且响应率偏高,水文干旱对气象干旱的发生极为敏感,尤其是在地表切割深度较浅、岩溶发育较为强烈的区域.(3)传播过程主要受地表切割深度的影响较大,各下垫面条件对干旱传播过程的影响程度依次为地表切割深度>岩溶发育强度>高程>地形地貌,其中,干旱传播特征与地表切割深度呈显著的负相关,与岩溶发育强度、高程、地形地貌呈正相关;在浅切割、中等切割或海拔较低、岩溶发育强烈的区域,各等级间的DPI、Rr的转移较为活跃,整体上传播特征在57年间呈增强的趋势.研究结果旨在为区域干旱防治与监测提供理论依据,尤其是为喀斯特生态环境脆弱区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理论参考.
文献关键词:
传播强度;响应率;下垫面条件;气象干旱;水文干旱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张浪;贺中华;杨铭珂;游漫;皮贵宁
作者机构:
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阳550001;贵州师范大学国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阳550001;贵州省山地资源与环境遥感应用重点实验室,贵阳550001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张浪;贺中华;杨铭珂;游漫;皮贵宁-.气象干旱-水文干旱传播过程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贵州黔中水利工程区为例)[J].水土保持学报,2022(01):142-152
A类:
B类:
气象干旱,水文干旱,干旱传播,传播过程,黔中,水利工程,喀斯特区,SPI,SRI,识别区,交叉小波,小波相干,状态转移概率,传播强度,响应率,传播特征,上世,DPI,切割深度,较浅,岩溶发育,下垫面条件,地形地貌,Rr,弱区
AB值:
0.221322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