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身功能缺陷机制的研究进展
文献摘要: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常见的以持续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因其异质性而涉及不同的发病机制,不同疗法对患者效果有差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可以调节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过程,从而产生耐受的微环境.BMMSC自身功能缺陷和免疫功能调节障碍是ITP发病的重要原因,ITP患者BMMSC的自身功能缺陷的机制主要为P53通路激活、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通路活性减弱、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3/核因子κB/SMAD同源物7(TNFAIP3/NF-κB/SMAD7)通路激活,而免疫功能调节障碍与诱导各种免疫细胞功能的受损有关.深入了解ITP的发病机制有助于ITP的治疗,但外源性BMMSC应用于ITP临床治疗的效果仍不清楚,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来验证.
文献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功能缺陷;综述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何月;纪德香;卢玮;陈国安
作者机构: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江西南昌330006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何月;纪德香;卢玮;陈国安-.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身功能缺陷机制的研究进展)[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22(03):275-280
A类:
B类: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功能缺陷,ITP,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BMMSC,天然免疫,获得性免疫,微环境,免疫功能调节,P53,磷脂酰肌醇,蛋白激酶,PI3K,AKT,核因子,TNFAIP3,SMAD7,免疫细胞功能,外源性,临床试验
AB值:
0.217636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