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编后记
文献摘要:
"虚无主义是一种正常状态",1887年,弗里德里希·尼采非常郑重地写下了这句话,虚无主义即"缺少一个目标,我们无法回答'为什么'这个问题,虚无主义意味着什么?"此时的尼采或许是在意大利的威尼斯,或许已经按照他本人的习惯走在去往法国尼斯的旅途当中.在一个凉爽的秋日,这位凝神沉思的哲学家提出了上述问题,并且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最高价值的自我贬值."他马上解释说,虚无主义首先意味着精神力量的强大导致"迄今为止的目标(信念、信条)"与之不相适应的状况,后者往往表现为来自某种权威事态的"生存条件的压力",人们在接受上述压力的前提下不断得到繁衍、成长并获取力量,此即为尼采所谓"积极的虚无主义";与此相反,虚无主义还可以被视为精神力量的衰弱和倒退、从而无法找到信仰的表现,这意味着一种强势文化得以存续的价值和目标无法被统一起来,个别价值观念之间开始相互冲突,并彼此走向毁灭,随之而来的是某种舒适、神圣、静谧和令人陶醉的东西,它们往往会披上宗教、道德、政治和美学的外衣,此谓"消极的虚无主义".
文献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作者机构: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编后记)[J].外国文学评论,2022(02):240
A类:
积极的虚无主义
B类:
编后记,正常状态,弗里德里希,尼采,郑重,重地,写下,无法回答,意大利,威尼斯,去往,旅途,凉爽,秋日,这位,凝神,沉思,哲学家,最高价,高价值,贬值,马上,精神力量,迄今为止,信条,不相适应,事态,生存条件,繁衍,即为,与此相反,衰弱,倒退,强势文化,存续,别价,价值观念,毁灭,随之而来,神圣,静谧,陶醉,披上,外衣,此谓
AB值:
0.418549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