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分析介入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文献摘要:
讨论评估临床医师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实施治疗时,应用介入技术的效果及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实施治疗的9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组和讨论组,各45例.常规组患者经药物方案治疗,讨论组患者经介入技术方案治疗,比较两组的神经功能、生活能力、血液流变学指标、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讨论组神经功能缺损(7.52±2.31)分低于常规组,生活能力(72.84±4.41)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09、4.342,P<0.05);治疗后,讨论组的血浆黏度(1.89±0.21)mPa·s、全血低切黏度(10.09±0.84)mPa·s、全血高切黏度(4.87±0.82)mPa·s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79、3.114、3.373,P<0.05);讨论组总疗效(97.78%)明显比常规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00,P=0.007);讨论组并发症总发生率(4.44%)显著比常规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53,P=0.013).结论 与常规药物治疗方案相比,介入技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实施治疗时的临床效果更突出,患者缺损的神经功能明显好转,生活活动能力提高,且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较低,是临床价值较高的医疗方案.
文献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神经功能;介入;生活能力;临床疗效
作者姓名:
张理
作者机构:
扬州大学附属医院介入科,江苏扬州 22500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张理-.分析介入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世界复合医学,2022(11):109-112,116
A类:
B类:
介入技术,论评,临床医师,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施治,扬州大学,大学附属医院,讨论组,生活能力,血液流变学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神经功能缺损,血浆黏度,mPa,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并发症总发生率,常规药物,明显好转,生活活动能力,能力提高,临床价值
AB值:
0.170531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