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玉米秸秆连续还田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文献摘要:
为探究玉米连续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驱动机制,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开展了秸秆还田量分别为0 t/hm2(M0)、0.3 t/hm2(M200)、0.6 t/hm2(M400)、0.9 t/hm2(M600)、1.2 t/hm2(M800)的田间试验.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s)和宏基因组测序的方法,研究玉米秸秆连续还田6年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在玉米关键生育时期的变化特征、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状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后,土壤微生物的PLFAs总量显著增加.玉米收获期土壤中革兰氏阴性菌、放线菌、丛枝菌根真菌的PLFAs较玉米大喇叭口期土壤增长了25.75%、22.14%、83.33%;真菌/细菌(F/B)、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G+/G-)的比值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除玉米大喇叭口期对应土壤的F/B外,同一时期内,其他各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在门分类水平上,细菌优势菌群为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和Acidobacteria(酸杆菌门),占比为47.05%~50.47%;在属水平上,Sphingomonas(鞘氨醇单胞菌属)、Pedosphaera、Gemmatirosa和Gemmatimonas(芽单胞菌属)在各处理中占比为3.90%~4.73%,为细菌优势菌群.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全氮、碱解氮与土壤总PLFAs量、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PLFAs量有较强的相关性.秸秆连续还田第6年,土壤微生物的PLFA含量在玉米关键生育期内具有明显变化特征;土壤全氮是驱动土壤细菌群落相对丰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土壤全氮、碱解氮是影响微生物PLFA含量变化的主要因子.
文献关键词:
秸秆还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磷脂脂肪酸;宏基因测序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何亚玲;崔慧珍;王兵兵;马琨
作者机构:
宁夏大学农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宁夏大学西北土地退化与生态恢复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宁夏 银川 750021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何亚玲;崔慧珍;王兵兵;马琨-.玉米秸秆连续还田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J].农业科学研究,2022(04):27-35
A类:
M800,Pedosphaera,Gemmatirosa
B类:
玉米秸秆,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连续秸秆还田,驱动机制,随机区组设计,秸秆还田量,hm2,M0,M200,M400,M600,田间试验,磷脂脂肪酸,PLFAs,宏基因组测序,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生育时期,土壤理化性状,玉米收获,收获期,革兰氏阴性菌,放线菌,丛枝菌根真菌,大喇叭,喇叭口,革兰氏阳性菌,G+,同一时,各处,优势菌群,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Acidobacteria,酸杆菌,Sphingomonas,鞘氨醇单胞菌属,Gemmatimonas,冗余分析,土壤全氮,碱解氮,关键生育期,动土,土壤细菌群落,相对丰度,含量变化,宏基因测序
AB值:
0.241512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