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养机制
文献摘要:
家庭及其生活秩序是留守儿童成长的基础环境.当前的"留守"研究中,多从群体视角出发,且多持结构论预设及少量的能动性假说.本研究试图回归"家庭"视角,提出"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这一分析性概念.二元社会结构下,一种制度性乡城拆分型家庭已占据庞大规模."出门",是农村留守家庭的大事."为了这个家""依靠这个家"是拆分型家庭生活的决策动机和基础.在家户制度传统、包括手机在内的全球化技术、信任与思念效应组成的"制度+技术+人心"三大条件的合力下,分隔两地甚至多地的留守家庭成员能动性地克服时空分离之痛,往往通过汇款、礼物、电话、大事协商、假期往返等方式,客观地维系着亲密共同体的生活,进而实现儿童养育功能."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这一概念有利于理解处境不利家庭的社会行为,但这一生活规则的辩证法揭示,时空距离也可能增加彼此的异质性,从而导致共同体破裂.
文献关键词:
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农村留守家庭;家户制度;时空分离;全球化技术;思念效应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戚务念
作者机构: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育评估室,广东广州 510035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戚务念-.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养机制)[J].民族教育研究,2022(04):135-145
A类:
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家户制度,思念效应
B类:
中国农村,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养,生活秩序,儿童成长,基础环,群体视角,结构论,假说,分析性,二元社会结构,制度性,乡城,拆分,出门,农村留守家庭,家庭生活,决策动机,全球化技术,分隔,两地,至多,家庭成员,时空分离,汇款,礼物,假期,往返,地维,亲密,养育,一概,处境,利家,社会行为,辩证法,时空距离
AB值:
0.326989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