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重新认识土壤有机质
文献摘要:
以腐殖质为主要成分的土壤有机质占土壤固相组成的2%~8%,是土壤中养分元素的承载者、微生物活动的驱动者以及矿质转化的调节者,对于土壤功能的发挥起着关键作用.早在19世纪初,德国土壤学者D?bereiner[1]和Sprengel[2]就提出"humic acids"概念.有学者利用碱提取和酸沉淀的方法将土壤有机质分成富里酸、胡敏酸以及高度缩合、惰性的胡敏素等不同组分[3,4].随后,基于不同类型植物残体的培养研究,发现木质素分解与腐殖酸积累显著相关,由此提出了腐殖质的木质素形成理论,认为土壤有机质主要来自于植物残体[5,6].1994年,Stevenson[7]总结了腐殖质的定义,指出腐殖质是未指明、转化的、深色、不均匀、无定形的高分子物质,成为几十年来土壤学及相关学科对腐殖质分子结构认识的主流观点.腐殖质形成过程和木质素来源理论,近年来得到了 13C核磁共振(13C-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13C-NMR)和高分辨质谱证据的支持.
文献关键词:
作者姓名:
渠晨晨;任稳燕;李秀秀;蔡鹏;陈雯莉;黄巧云
作者机构:
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渠晨晨;任稳燕;李秀秀;蔡鹏;陈雯莉;黄巧云-.重新认识土壤有机质)[J].科学通报,2022(10):913-923
A类:
bereiner,Sprengel
B类:
重新认识,土壤有机质,腐殖质,相组成,养分元素,微生物活动,矿质,土壤功能,挥起,土壤学,humic,acids,碱提取,富里酸,胡敏酸,缩合,惰性,胡敏素,不同组分,植物残体,培养研究,木质素,腐殖酸,Stevenson,深色,无定形,高分子,分子结构,素来,来得,13C,nuclear,magnetic,resonance,NMR,高分辨质谱
AB值:
0.382472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