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环境法典编纂背景下的生态损害赔偿制度建构理路
文献摘要: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建设已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进行了突破性的立法尝试.《民法典》第1234条和1235条为追究生态环境损害修复责任和赔偿责任提供了实体法上的依据.然而,生态损害赔偿制度的具体内容和操作规则仍停留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及相关司法解释层面,效力位阶低且缺乏体系化,落后于实践发展."环境法典"的编纂研究被纳入全国人大的立法计划后,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规范定位和内容既提供了新机遇,也提出了新要求.概括而言,我国应以"环境法典的某编和某章"为定位,及时构建一部具备严格的赔偿义务人、完备的赔偿范围、全面的赔偿索赔主体和健全的纠纷解决机制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法".
文献关键词:
环境法典;生态损害赔偿;环境侵权;制度缺陷;立法模式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王干;蔡相辉
作者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人权法律研究院、法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4;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4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王干;蔡相辉-.环境法典编纂背景下的生态损害赔偿制度建构理路)[J].江西社会科学,2022(12):171-179
A类:
B类:
环境法典编纂,生态损害赔偿,制度建构,建构理路,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民法典,追究,修复责任,赔偿责任,实体法,具体内容,仍停留,改革方案,司法解释,效力位阶,实践发展,全国人大,规范定位,赔偿义务,义务人,赔偿范围,索赔主体,纠纷解决机制,赔偿法,环境侵权,制度缺陷,立法模式
AB值:
0.248897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