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鲁迅的光影与柔石《二月》的主题发覆
文献摘要:
鲁迅的《柔石<二月>小引》是柔石《二月》接受史上的第一篇论文,在"悲剧动因""典型人物""艺术技巧""现实意义"四个视野上开启了《二月》接受的新视阈,不仅助力了《二月》在新文学史上的经典地位,也对后来的接受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过,鲁迅的视阈效应一方面生成了有效的接受环链,另一方面也使《二月》的接受渐入视点交融、视界重合的尴尬."二月"作为象征,既是写萧涧秋在时间上仅在芙蓉镇上待了二个月,也在时代环境上予以透视:那料峭肃杀如寒风凛冽的氛围即如二月.作品不仅写了军阀混战造成的生灵涂炭,也揭示了乡言可畏、流言杀人、愚昧吃人的可悲现实.封建道德似无形之人,战争如有形之手,罪恶之本,它不仅使底层的农民家破人亡,也使立志济世救人的知识青年深陷重围,不得不以失败告终.小说以萧涧秋的人生遭际和文嫂的悲剧命运为线索,揭示了人道主义理论的破产和战争戕害百姓的残酷现实,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憎恶和对底层百姓的深刻同情,也使文本的反战主题得以凸显.而将《二月》视为"五四"以来"非战文学"发展史上一部承上启下的巅峰之作,其独特的文学价值更能凸显.这也是走出鲁迅的光影打开《二月》接受新视阈的有益尝试.
文献关键词:
鲁迅研究;鲁迅;柔石;《二月》;接受;反战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陈思广;金洋洋
作者机构: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成都 610027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陈思广;金洋洋-.鲁迅的光影与柔石《二月》的主题发覆)[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04):213-221
A类:
B类:
光影,柔石,二月,小引,接受史,第一篇,剧动,典型人物,艺术技巧,野上,新文学史,经典地位,接受者,面生,环链,渐入,视点,点交,视界,尴尬,芙蓉镇,镇上,二个月,时代环境,料峭,肃杀,寒风凛冽,即如,军阀混战,生灵涂炭,可畏,流言,杀人,愚昧,可悲,封建道德,之人,如有,罪恶,民家,家破人亡,立志,济世救人,知识青年,深陷,重围,不以,告终,遭际,悲剧命运,人道主义理论,破产,戕害,残酷,憎恶,反战,题得,五四,非战文学,承上启下,巅峰,文学价值,鲁迅研究
AB值:
0.520791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