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香入脾"理论发微
文献摘要:
"香入脾"是临床以芳香药物调理脾脏,进而治疗相关疾病的重要理论依据.本文从释义、源流、应用等方面对"香入脾"理论进行探讨,认为"香入脾"源于《黄帝内经》"脾臭香",为五臭之一,而臭是不同于味、且与味同等重要的概念,其因鼻而异,所主脏腑当为心肺;香为谷香与草木香,泛指中和美好之气."香入脾"或为"气香归入脾"的简称,大约始于宋元之后,是《黄帝内经》中的五臭理论在后世脏腑辨证与药物药性学说及归经体系发展过程中的产物."香入脾"的作用本质为行脾气,突出药物之"气"对于脏腑气机的作用,具有营运脾气、鼓动中焦斡旋,以及运脾化湿、促使气动湿化两方面的作用.同时,若用香太过,或使用不当,则易伤脾耗气.明确"香入脾"的理论内涵及其起源、形成和发展,对于现代中医理论体系的构建、芳香药物的临床应用和脾胃相关疾病的治疗等均有重要意义.
文献关键词:
香;脾;五臭;五味;黄帝内经;芳香药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刘珍珠;钱柯宏;刘修超;刘雨昕;翟双庆
作者机构: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 100029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刘珍珠;钱柯宏;刘修超;刘雨昕;翟双庆-."香入脾"理论发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11):1130-1134
A类:
五臭,脾胃相关疾病
B类:
芳香药物,调理,脾脏,释义,黄帝内经,同等重要,心肺,草木,木香,泛指,中和美,或为,归入,宋元,后世,脏腑辨证,归经,脾气,脏腑气机,营运,运脾,鼓动,中焦,斡旋,湿化,太过,使用不当,耗气,理论内涵,现代中医理论,五味
AB值:
0.373887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