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黄帝内经》伏邪理论探析
文献摘要:
伏邪是中医病因理论体系中一类重要的概念,很多外感病及内伤杂病的发生发展与伏邪密不可分,因此认清伏邪对当今临床诸多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作为伏邪理论的源头,虽未对伏邪命名,但已认识到某些"伏邪现象",其相关论述也初备伏邪理论基本框架.本文通过梳理《内经》中伏邪的相关论述,还原伏邪理论最初原貌,得出在《内经》中已认识到"风、雨、寒、暑皆可留止",乘虚而入成为伏邪,其可伏留于脏腑、经络、肌腠、筋脉、骨髓等各个部位,郁滞气血,耗伤正气,日久可致虚劳积聚.
文献关键词:
《黄帝内经》;伏邪;伏温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狄舒男;桑希生;于淼;周妍妍;徐世杰
作者机构: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哈尔滨 15001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狄舒男;桑希生;于淼;周妍妍;徐世杰-.《黄帝内经》伏邪理论探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2(07):1020-1021,1045
A类:
B类:
黄帝内经,伏邪理论,理论探析,中医病因,外感病,内伤杂病,认清,诊断与治疗,基本框架,中伏,原貌,乘虚而入,脏腑,经络,筋脉,郁滞,气血,正气,虚劳,积聚,伏温
AB值:
0.349948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