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天津市社区公园儿童与植物交互的自发游戏及环境特征研究
文献摘要:
随着包容性城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兴起,城市儿童的亲自然权利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以天津市中心城区的4个社区公园为例,依据认知发展理论、儿童游戏相关理论、可供性理论等,通过行为观察、行为注记、问卷调查、半结构式访谈等方法收集儿童的游戏行为、记录游戏发生时的植物信息及周边环境信息,以探究3~12岁儿童与植物互动时的游戏类型偏好及对应的植物环境特征.研究采用统计学中的计量分析、交叉表卡方检验等,分析儿童开展各类游戏的频数及不同植物个体、不同环境要素下植物各类可供性的发生情况,以及样本人群在不同环境下开展游戏的具体情况等.结果显示,在高密度城市环境中,儿童能够发挥亲自然天性,利用现有绿地特征,积极运用植物的感知可供性、使用可供性和塑造可供性开展各类游戏.儿童与植物的交互游戏增加了其与自然的直接接触,可初步满足城市儿童日常生活中的自然体验需求.植物种类丰富、特色鲜明及周边环境特征多样的绿地空间,能够激发更多的植物可供性.设计应关注儿童天然、自发开展的游戏内涵,针对特定空间类型满足游戏需求、引入种类丰富且各具特色的植物、开发其他环境要素的辅助功能、引入挑战与冒险游戏及增强安全与环境教育,促进城市的公平性、包容性及可持续性发展.
文献关键词:
儿童;社区公园;植物景观;环境特征;自发游戏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田靖雯;张秦英;李佳滢;张博伦;王颖;田乐
作者机构: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天津 300072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田靖雯;张秦英;李佳滢;张博伦;王颖;田乐-.天津市社区公园儿童与植物交互的自发游戏及环境特征研究)[J].景观设计学(中英文),2022(03):38-65
A类:
自发游戏
B类:
社区公园,环境特征,包容性城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城市儿童,亲自然,自然权利,天津市中心城区,认知发展理论,儿童游戏,可供性理论,行为观察,注记,半结构式访谈,游戏行为,周边环境,环境信息,游戏类,卡方检验,频数,不同植物,不同环境,环境要素,高密度城市环境,交互游戏,直接接触,自然体验,体验需求,植物种类,绿地空间,关注儿童,空间类型,各具特色,辅助功能,冒险游戏,环境教育,公平性,可持续性发展,植物景观
AB值:
0.349755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