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长棘海星(Acanthaster planci)幼体特异性PCR检测技术与应用
文献摘要:
长棘海星(Acanthaster planci)的暴发是导致我国南海乃至印度—太平洋海域珊瑚礁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浮游幼体的密度是决定成体种群是否暴发的重要指标,但是由于幼体肉眼不可见且不易分辨,常规调查和显微镜观察均无法有效检测到自然海域的长棘海星幼体,因此迫切需要开发一种高灵敏性且特异性的长棘海星幼体检测技术.本研究针对长棘海星幼体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mtCOI,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 I)基因序列,建立了基于聚合酶链式反应(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的长棘海星幼体特异性检测技术,并对西沙七连屿珊瑚礁海域的长棘海星幼体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设计筛选的4对特异性引物均可以扩增长棘海星ApmtCOI基因片段,且与蓝指海星(Linckia laevigata)、面包海星(Culcita novaeguineae)、粒皮海星(Choriaster granulatus)和吕宋棘海星(Echinaster luzonicus)没有交叉反应.在退火温度为58.5℃时,引物2aooniF/2aooniR的特异性最佳,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可检测到皮克级的长棘海星基因组DNA.利用该技术检测了西沙七连屿海域长棘海星幼体分布情况,发现10月底西沙七连屿珊瑚礁海域能检测到长棘海星幼体,且幼体分布并不均匀.因此,该检测技术可作为今后长棘海星幼体种群监测的有效方法.
文献关键词:
长棘海星;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聚合酶链式反应;幼体
作者姓名:
张颖;杨栎潼;刘冰;郑凡昱;罗鹏;陈偿
作者机构: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应用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1;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中国东盟海洋技术学院,马来西亚雪兰莪州雪邦43900;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南西沙海洋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广东广州510301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张颖;杨栎潼;刘冰;郑凡昱;罗鹏;陈偿-.长棘海星(Acanthaster planci)幼体特异性PCR检测技术与应用)[J].热带海洋学报,2022(06):125-131
A类:
长棘海星,Acanthaster,planci,mtCOI,七连屿,连屿,ApmtCOI,Linckia,Culcita,novaeguineae,Choriaster,granulatus,Echinaster,luzonicus,2aooniF,2aooniR
B类:
幼体,技术与应用,南海,太平洋,海域,珊瑚礁退化,浮游,成体,肉眼,不可见,有效检测,高灵敏,灵敏性,体细胞,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mitochondrial,cytochrome,oxidase,subunit,基因序列,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特异性检测,西沙,特异性引物,laevigata,面包,吕宋,交叉反应,退火温度,月底,种群监测
AB值:
0.172335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