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颈源性头痛中医外治机制研究进展
文献摘要:
中医外治法治疗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 syndrome,CEH)机制主要为:减轻对颅外痛觉感受组织结构的机械压迫刺激;抑制疼痛信号的产生及在中枢的会聚和传导;调控炎性因子以减轻炎性反应;调节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改善脑血管功能紊乱;调节血液流变学,改善血浆黏度增高产生的不良反应;调节血管内皮因子,维持血管正常的舒缩功能,促进内皮修复;维持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稳定,增强镇痛效应;提高脑功能区对疼痛的调控能力.中医外治法通过多个靶点作用于CEH,临床疗效显著.但目前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如缺乏规范化的操作标准;未严格遵循随机、对照、双盲、重复的临床试验原则;缺乏统一的疗效评判标准;未对临床试验进行远期跟踪回访;未深挖相关指标背后的作用机理;未重视经穴特异性对实验研究、临床研究的影响;缺乏对调控机制的整体宏观把握;缺乏中枢神经系统、信号通路、基因蛋白组学等方面的机制研究.因此,今后临床研究的重点为规范中医外治法的临床操作,开展大规模、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统一临床疗效评判标准;实验研究方面应加强中枢神经系统、信号通路等方面的实验研究,对不同的机制作用靶点进行有效串联.此外,亦应重视病理生理学、病因学研究,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远期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强力支撑.
文献关键词:
颈源性头痛;中医外治法;机制研究;针刺;推拿;针刀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张红;赵焕军;宗晨旭;王浩然;张永臣;贾红玲
作者机构: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山东济南250033;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014;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001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张红;赵焕军;宗晨旭;王浩然;张永臣;贾红玲-.颈源性头痛中医外治机制研究进展)[J].中医学报,2022(07):1425-1431
A类:
B类:
颈源性头痛,中医外治法,cervicogenic,headache,syndrome,CEH,颅外,痛觉,压迫,会聚,炎性因子,炎性反应,血液动力学,脑血管功能,功能紊乱,血液流变学,血浆黏度,血管内皮因子,舒缩功能,内分泌系统,镇痛效应,脑功能区,调控能力,疗效显著,操作标准,双盲,临床试验,评判标准,回访,未深,深挖,经穴特异性,调控机制,宏观把握,中枢神经系统,蛋白组学,临床操作,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作用靶点,病理生理学,病因学研究,患者生活质量,远期临床疗效,针刺,推拿,针刀
AB值:
0.316688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