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农业种植结构转变对碳效应的影响——以渭南市大荔县为例
文献摘要:
农业种植结构(如作物、土地利用、生产方式等)的变化对种植业碳效应的影响研究可为构建和发展低碳农业、制定农业碳减排政策提供依据.以关中平原农业转型典型区域大荔县为研究区,通过选取碳排放源,细化碳吸收作物,并基于ArcGIS平台从像元尺度分析与评价了1998-2018年大荔县农作物种植结构影响下的碳效应空间演变,运用地理探测器探究碳效应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①1998-2018年,大荔县种植业由粮食作物向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转型,现存的种植结构促使农资投入增多、经济产量提高,导致碳排放与碳吸收量增加,呈净碳吸收效应,但"高投入、高产出"的生产方式使得碳排放增长速率高于碳吸收,不利于今后低碳农业的发展.② 农业碳效应的空间分异与不同地域的农业转变过程(如向水果、蔬菜的转变)及地域适宜性(农业生产条件)密切相关.③ 单位农业用地面积农膜使用量是影响碳效应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合理利用农用物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有助于大荔县农业经济向低碳发展.
文献关键词:
大荔县;种植结构;碳排放;碳吸收;碳效应
作者姓名:
郎睿婷;周忠学;刘维
作者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西安 710119
引用格式:
[1]郎睿婷;周忠学;刘维-.农业种植结构转变对碳效应的影响——以渭南市大荔县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06):127-137
A类:
种植结构影响,农业碳效应
B类:
农业种植结构,结构转变,渭南市,大荔县,种植业,低碳农业,农业碳减排,碳减排政策,关中平原,农业转型,典型区域,碳排放源,碳吸收,ArcGIS,尺度分析,分析与评价,农作物种植结构,空间演变,地理探测器,驱动因子,粮食作物,水果,经济作物,农资,经济产量,吸收量,吸收效应,高产出,增长速率,于今,空间分异,不同地域,转变过程,适宜性,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用地,农膜,农用物资,发展特色,特色产业,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经济,低碳发展
AB值:
0.298477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