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的媒介赋能与教育价值转化研究——基于补偿性媒介理论
文献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其以人为本的文化共鸣性在国际社会得以传播和发展,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新疆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在对外传播中因低效的媒介赋能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传播制约而存在一定困难,不利于向国际社会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新疆的人文风貌变化与发展.文章以促进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为目的,以保罗·莱文森的补偿性媒介理论为理论基础,提出了利用新疆非遗匠人、自媒体"网红"、新疆高校留学生共同拍摄具有故事性的新疆非遗文化系列旅游宣传片,并借助新疆高校与中亚国家共建的孔子学院为平台进行对外传播,打造"新疆非遗系列旅游广告+中亚孔子学院媒体平台"的媒介补偿传播模式,进而在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中实现以国外受众为对象的媒介补偿.同时结合"智媒体+教育"的媒介融合理念,面向来疆留学生开发以新疆非遗文化为核心的国际中文教育交互式数字教材,推动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媒介融合中的教育价值转化.
文献关键词: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补偿性媒介;对外传播;媒介赋能;教育价值
作者姓名:
韩新明;邵宏熙
作者机构:
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 四川绵阳 621000
引用格式:
[1]韩新明;邵宏熙-.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的媒介赋能与教育价值转化研究——基于补偿性媒介理论)[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6):73-82
A类:
B类: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媒介赋能,教育价值,价值转化,转化研究,补偿性媒介,媒介理论,共鸣,民族文化传承,会展,文风,保罗,莱文森,匠人,自媒体,网红,新疆高校,高校留学生,故事性,非遗文化,旅游宣传,宣传片,中亚国家,孔子学院,旅游广告,媒体平台,媒介补偿,传播模式,智媒体,媒介融合,融合理念,向来,国际中文教育,交互式数字教材
AB值:
0.268781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